两家新基金的掌舵者,曾之杰向自己 “开战”
美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在研究了许多历史伟人共同的人格特质之后,详细地描绘出 “自我实现者”(成长者)的画像:比如全面而准确地知觉现实,富于创造性,具有自主性、保持相对独立性以及永不衰退的欣赏力等。世上大概只有 1%的人,最后能真正成长到一种 “不惑”、“知天命”、“耳顺”、“随心所欲而不逾距”、圆融逍遥、充满智慧的人生境界。
坐在对面的曾之杰一头灰发、腔调十足,非常确定的是,他属于这 1% 人群。虽至知命之年,曾之杰的身上仍然有种 “紧迫感”,还有愈发强烈地对新鲜事物的 “渴望”。他希望自己一直战斗在投资第一线。
他骨子里展露的 “自我实现”,也许就是,“我只需要做我认为对的事情就可以了。”
中兴事件,撕开了中国 “无芯” 的尴尬现状,一度引发创投圈的反思:为什么中国的 VC 很少投芯片?这无疑也成为曾之杰的“切肤之痛”。
但事实上,鲜有人知的是,15 年前曾之杰就已经 “盯上” 了半导体。他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投资的信念,始于华登国际,落于他一手操盘的新战场深圳鸿泰基金。
这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,他也想过放弃。以至于此后在中信资本的八年时间里,曾之杰都没有把半导体当成主要的投资方向,“也投了一些,不多”。
“但是前一阵子中兴事件爆发,我心里难过了很久。我们有深耕产业的背景、有资源有人脉,为什么不能拿下这块硬骨头?” 说到这,曾之杰的眼睛里泛着光。可以看出,他对半导体产业的 “执念”,从未减少半分。
鸿泰投资半导体有两大策略:“农村包围城市”、抓关键点。在产业链上 “作战”,是曾之杰长期以来擅长的。
曾之杰的眼睛里,看到了深圳未来产投结合的无限可能,这也是他成立鸿泰基金的初衷。这次卷土重来,他的野心比以往更大。
“我们的策略是今年下半年投资速度放缓,同时在估值层面会严格控制。” 曾之杰强调,“太贵的公司宁可不投。”
曾之杰非常苛刻地对待元禾厚望资金规模,“我们不是说没有这样的机会,也有许多地方政府来找我们谈,但是我们对当地产业没有足够的了解,还是回绝了。”曾之杰用了 “不敢” 来表达对规模化冲动的警惕。
为何将曾之杰定位为那 1% 人群,大抵是因为他遍历过去 20 年发生的各种危机,却越发清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。
曾之杰曾在日本、美国、中国香港等地辗转学习、工作。这让他既有美国式的 “冒险精神”,又兼具日本的 “匠人精神”。对于一位投资人来说,这无疑是绝佳的。
曾之杰真正看重的是企业的本质,既要与时俱进,又要有 “匠人精神”,好比“日本式” 的“迂腐”与坚持。
他与韩束化妆品创始人的结识以及后续入股该企业,就是因为年轻的韩束管理团队的雄心壮志,他们的目标不仅是要把国内长期被外资垄断的市场拿回来,还要冲刺海外市场,让 “中国创造” 变成世界品牌。
常熟汽饰是曾之杰在中信资本期间投资的项目。2017 年 1 月,常熟汽饰在上交所成功 IPO,曾之杰不仅作为重要股东,更是以董事长罗小春挚友的身份出席敲钟仪式。
作为投资人,曾之杰会把企业看作是自家人,“大家都是挽着袖子做事,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,我们都会去做。”
即使是在创新创业如火如荼、投资机构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今天,曾之杰的投资风格一直没有改变,他的初心也不曾忘却。他始终认为,做投资就像炒麻婆豆腐,每个人感觉不一样,而味道到底如何,需要时间去验证。